戚晓东的研习笔记

探索量子世界

回国访问交流计划

我将会在6月11日回国并于次日下午抵达北京。我个人已安排了在北京,太原,杭州等城市访问有关高校、研究所和企业研究机构的部分行程,希望能将我在美国新墨西哥大学所学所得向更多感兴趣的中国实验室同仁提供力所能及的学术报告和详细的交流讨论。我更希望借此机会对中国在量子信息和量子计算方面的研究现状和下一步需要抓紧攻克的大致方向以我个人的视角有个初步的调研,以帮助我判断是否可以留在国内相关领域直接为国家相关领域的科技创新活动提供直接的些微贡献。如果您对我的研究内容和未来的初步研究方向感兴趣,欢迎及时与我联系,我将综合考虑,尽可能安排双方都满意的行程计划提供学术报告或者见面交流的支持。由于此次旅行纯粹... 更多内容

科研人员应该掌握的科学编程合作工具知识

记CQuIC的计算机研习培训

近期,我跟其他几个熟悉现代计算机编程开发的博士生在我所在的量子信息与操控研究中心举办了三堂每次5小时的计算机研习培训,将我们所认为比较重要的计算机辅助科研的一些技术知识传授给研究中心的其他学生。 希望起到抛砖引玉,提高研究中心学生和老师工作效率的作用。 培训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 数据可视化 Shell指令基础 自动化脚本技术 Git及协同合作技术 Jupyter笔记本及计算机符号代数计算 并行计算技术 我们所讲授的内容受启发于软件工匠培训课程,但同时结合了我们的实际研究背景和实践经验加入了我们自己各自独特的实例。 这些实例涉及到量子动力学仿真问题和常用开源程序包,一般线性代数和高等数... 更多内容

对近期一些量子计算进展的评论

刚刚注意到最近国内一些有关量子计算方面的进展报道,特别是有些媒体在显要位置刊登了诸如带有“中国发布了首台量子计算机”标题的文章。报道本质上是围绕潘老师跟其他研究组在去年年末和近期在光子线路和超导量子线路体系上实现了10个量子比特的纠缠态,并演示了利用量子算法求解量子线性方程组的能力等进展。但是报道里面捎带的评论大有夸大其词的嫌疑。特发此短评,希望能对不知情的知识分子界提供些许的参考,也希望藉此获得更多来自国内同行的反馈。欢迎批评指正。 就在前几个月,Google在学术会议上宣布今年计划完成49量子比特的量子计算机研发。目前经典超级计算机能够模拟的最大规模量子计算机是49量子比特,如果实验... 更多内容

量子计算在信息处理方向的发展及展望

一些早期的随想

Beamsplitter for quantum states 题记 本文写于三年前当我正在初步学习量子信息和量子计算理论时期,国际上又发生了一些事关网络信息安全的事件。今日看来,当时的一些想法或许有些欠成熟,很多涉及量子计算优越性本质的特性(比如量子系统张量乘积的维数递加现象,可逆性,低能耗性)也未得到深入探讨,不过整体来看也许会对相关领域的初学者有一定的借鉴价值,而该领域的一些关键问题也远未得到圆满解决的共识。于是决定现把拙文放到这里,仅供参考,亦欢迎斧正。 导言 2013年5月Google和NASA等宣布将联合成立量子人工智能实验室,他们将使用的量子计算机将是由D-wave公司制造的D-wave Two量子计算机。D-wave Two是继201... 更多内容
全部文档分类: 按日期、 按目录、 按标签

  • QR Code
移动设备扫码

My CV in PDF.


  • Office: 30 Physics and Astronomy Department
  • 1919 Lomas Blvd NE, Albuquerque, NM 87131, USA

戚晓东 (Xiaodong Qi)
我是新墨西哥大学(UNM)量子信息和操控研究中心(CQuIC)的博士研究生。 现师从于Ivan Deutsch教授,学习量子光学和量子信息理论。
我的研究兴趣本质上聚焦于信息处理的物理本质和实现。这也是我所理解的有助于解决一些包括能源、材料和社会等现今技术无法或者无法有效模拟预测的复杂问题的一大理论基础。 作为一个理想的研究平台,我实际的理论科学研究立足于一些原子和纳米光子结构的混合界面系统。这些系统通常都是可在实验室制备、操控和观测的。我也通过跟我们的实验合作者们通过紧密合作实验验证这些有潜力推而广之的理论想法。
除此之外,我同样致力于理解物理和现实世界的本质和运行之道。我希望这能有助于我不断调整未来的研究重点以避免陷入一些没必要的细枝末节,并有助于我在实践中全面检验我在研究学习中形成的哲学和方法论思想。 我们常说理论来自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我希望这两方面的关注点已经形成了一个认知和实践不断螺旋上升的完整循环,并促使我脚踏实地、密切联系具有各种背景的人,并在社会实践中应用科学理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本站所贴之内容均是来自于我在学习和生活中的所思所感。鉴于读者群体的不同,本中文站点侧重于对社会和一般科学研究、哲学思想的思考,而英文站点侧重于对我的科学研究和研究工具的记录。 这些算是对我自己学习思考内容的个人记录,也希望对你有些许的启发价值。